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芸芸为众生

佛法难闻今已闻,人身难得今已得,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,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什么叫菩萨?  

2013-11-13 02:33:21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观音如来《什么叫菩萨?》
 

 

什么叫菩萨?

 

妙印法师 敬撰

 

 菩萨,全称,菩提萨埵,菩提叫“觉”,萨埵名“有情众生”,故名“觉有情”,也叫“自觉、觉他”。

 觉,是觉性,是灵性,是自性,是佛性。觉,在这里当动词用,有“明了通达”之意,所以,觉有情,就是“明了并觉知自我和他人”的意思。

  觉“有情”的人,叫菩萨。什么叫“觉有情”?怎样做才是觉有情?一直以来,我们听闻的解释,几乎都是:令有情觉悟,或已经觉悟了的有情。而事实上,觉有情的本来含义应该是:从觉自己开始,到保持觉自己,以“觉自己”为般若行,其结果必然是豁然觉他人,乃至觉了一切有情众生。觉他人,就是入他人的觉性,与他人的觉性,浑然一体。而事实上,自己的觉性与他人的觉性,乃至与诸佛菩萨的觉性,是同一个觉性,不分彼此。这是事实真相。

   因此,修菩萨道的第一步,首先要做到“觉自己”,也叫做“自觉”。什么叫“觉自己”?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“觉性”,也就是要“明心见性”,要“开悟自性”。换句话说,菩萨要“觉有情”,首先要“觉自己”,自己要首先“觉悟到自己”,觉悟到“真我”的存在。

  从自觉到觉他,是菩萨修行的必然过程,修自觉是因,而觉他是果。

  因此,找到自己的“觉性”,是真正觉悟的开始。一旦悟知“觉性”是真自己的时候,对“肉身是我”的执着,就会立刻破解,尽管此时,一提起“我”,马上会把“身”作意成“我”的习气,依然顽强坚固地起着作用。

  在此之后,菩萨要回归自性,要做到终日保持融入自己的“觉性”,终日“觉了那个真‘自己’”,也就是说,要改“把身作意为‘我’”为“把觉性作意为‘我’”(这个“觉性我”,就是父母未生前,本来真面目。这个真面目,没有面目,无相,无见,非男,非女,非生,非灭,不病不老,清净不动,非一切法,是真正的金刚不坏之体。)这就是“背尘合觉”,这就是“悟后起修”(找到了觉性,叫悟;守住觉性,叫起修。)。

   第二步,菩萨从“背尘合觉”开始,从坚守自己的“觉性”开始,从“觉真我”开始,随着五蕴的渐破(这个渐破,是自动的,是守自性的必然结果,是真正的无功用道,务必不要管它。),自己的觉性逐渐明朗。开始的时候,自己的感觉只是“觉性只在身体内”,可是,一段时期之后,忽然一天,觉性冲出了体内,内外一如,内外同一个觉,觉性豁然开阔,感受自在,身心有大解脱的感觉,“身小心大”的感觉,得未曾有!所谓的“身内真如还遍外”,真实不虚!

  此时,忽然理解了《华严经》觉林菩萨的偈颂:“若人知心行,普造诸世间,是人则见佛,了佛真实性;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,而能做佛事,自在未曾有。”

  心不住于身:就是心不但在身内,心也在身外,而且充满十方,当然,这个心,是指的“觉性”,不是指第六意识妄想心。心不住于身也就是,觉性不完全住在身内,不住,就是“不离也不即”。或者说“心不住于身”的另一个感受就是,觉性和身,二者既不是分离的,也不是死黏在一体的。如同水乳交融,既不能分离,也不会化为一体(水依然是水,乳依然是乳。)。

  身亦不住心:住就是不动,或者说黏止在一起。身若是住在心的某处,身也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了。若不能动,如何做佛事啊?又如何能造业呢?原来如此!佛菩萨果真不打妄语。(事实上,身不是有去有来的,而是在觉性中,或者说是在“大圆觉”中,不停地高速度地“生灭幻化”,此处灭,彼处生,因为这种生灭的速度太快,看上去就成了身在运动,好像有来有去,实际上根本没有。)

   原来“自己的觉性也在体外,内外都是觉性,一切处,觉性一如”,这就是“自得心开”的真实感受。所谓的“大心凡夫”,所谓的“初发菩提心”,正是所谓的“心开”之时。当知,从发现自己的“觉性”,到感受到“心开”,需要一个“守觉性修行”的过程。二者不是同时证得或感受到的。发现“觉性”的时候,证得六祖开悟时候的前三句话: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不动摇。”而到了“心开”的时候,才证后两句话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”当知,“一切万法,不离自性”,就是心开之后才能得到的体悟或感觉。

  心没有开的时候,自己的感觉,心在身内,身包裹着心。而到了心开的时候,感觉到,自己的心,冲出了身内,向身外十方扩充,这时才有了“心包裹着身”的感觉,逐渐感觉到了“心包裹着一切万法”。

  如是渐增,感觉到,自己的觉性向十方虚空扩充,十方虚空,皆是我的觉性,这种“大圆觉”的感觉,逐渐圆满,觉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,与此同时,自己的这个觉性,逐渐契入了周边众生的“觉性”,这个时候,才叫“觉有情”。

  正如观音菩萨所说:“自己的‘觉性’,上契诸佛‘本妙觉心’(即自觉或明心见性,名:菩萨。)从因地到果地,一直依止此妙觉心,保持着“背尘合觉”。这个觉,就是妙觉本心。);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于诸众生,同一悲养(即觉他,名:摩诃萨。”由此可见,自己的觉性,能契入到其他众生的觉性,或者说,自己的觉性,与众生的觉性,合融为一,众生的见闻觉知,菩萨一切明了,如同自己的见闻觉知,这就是“觉有情”。如,佛在《楞严经》里,佛能见到阿难所见,也能令阿难看见自己所见。也能知道一切大众在想什么。

 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云:“勤求无上‘正等菩提’(即:自觉),利乐有情,故名菩萨;具如实觉,能遍了知一切法相(即:觉他),而无所执,故复名摩诃萨。”

  觉有情的范围越大,菩萨的果位越高。等到能够觉“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”的时候,菩萨就成了究竟圆满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!(end)

 

 

菩萨乘(bodhisattva-ya^na)︰指大乘佛教。以悟入并坚守真性起修的成佛之路;菩萨乘也可称为佛乘。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佛性,因此如果生起菩提心(就是明心见性---注),就可以成为菩萨。如果怀抱着菩萨的誓愿与自觉(守住自性---注),而逐渐积聚六波罗蜜等善行的话,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佛。即使今生不能成佛,在未来的永劫期间也必定可以成佛。具有这种自觉、决心与努力的话,绝对不可以抱着不能成佛的卑屈想法,要具有大自信,以菩萨自命而修行迈进。因此,这就是声闻乘与菩萨乘(佛乘)间发心之不同所在。----此定义摘自佛学大辞典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4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