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芸芸为众生

佛法难闻今已闻,人身难得今已得,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,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(四)-益西彭措仁波切  

2011-07-02 14:26:27|  分类: 益西彭措仁波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 
 
 
(2011-06-20 22:45:53)
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(四)-益西彭措仁波切 - 芸芸 - 芸芸为众生转载

巳二、修此一切成悦意相分二:一、连结 二、对一切众生成立悦意之相

 

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。

 

午一、连结

 

《修次中篇》云:“慈水润泽内心相续,如湿润田,次下悲种易于增广,故心相续以慈熏习,次应修悲。”

 《修次中篇》说:以慈爱的水滋润心相续,就像以水润泽田地一样,然后再播下悲心种子,就容易增长广大。所以,首先应以慈熏习心相续,然后应修习悲心。

 

所说慈者,谓于诸有情,见如爱子悦意之相。

 

所说的慈,即见一切有情都如爱子那般悦意的相。

此处的“慈”是指悦意慈。

 

又此所说,由修等舍息灭贪、瞋不平恶涩[1],如调善田。

 而且,此处所说,由修习平等舍而息灭贪嗔不平等的恶涩,就如平治田地一样。

 

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,下以悲种,则大悲心速疾当生,应当了知极为切要。

 

内心平等之后,再以见有情为悦意相的慈水润泽心田,其次再播下悲心的种子,大悲心就会迅速发起。当知如是观修是极为切要的。

归纳:

比如,种子吸取了水分后,由于水的滋润而促使种子迅速生长。悦意慈和悲的关系也是如此,以如水般的慈心滋润心地,会使悲心的种子迅速生长。即若见一切有情都似自己的独子般悦意可爱,那么见有情受苦时,一定会发起为其拔苦的悲心。所以,修悲之前,关键是要引发一切有情成悦意相。

 

午二、对一切众生成立悦意之相分五:一、修习知母 二、修习念恩 三、修习报恩 四、摄念恩、报恩之义 五、佛门之孝道

 此中有三。

对一切众生成立悦意之相,具体修法即知母、念恩、报恩三者。

 

未一、修习知母分四:一、以理成立 二、以教成立 三、以理成立还将作母 四、摄义

 

申一、以理成立

 

初修母者,生死无始,故自受生亦无始际,若生若死辗转传来,于生死中未受此身、未生此处决定非有,亦无未作母等亲者。

 

因为生死不见开始,故可推知自己的受生也没有最初的边际。由于辗转生死无数次,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没有不曾取受过的身体、不曾转生过的地方,没有未曾做过母亲等亲人的有情。

转世不见起始,故必有无数次的受生,而每次受生时,必定取一具身体、有一个生处、有一位母亲。因此无始至今,受生的身体无量无边,上至梵天下至地狱,未曾取受过的身体一个也没有;受生的地方无量无边,十方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曾投生过;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妻儿等也是无量无边,有情无不做过自己的亲人。

 

申二、以教成立

 

如《本地分》引经说云:“我观大地,难得汝等,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。”

 

如同《瑜伽师地论·本地分》中引佛经所说:我观大地,难得一人不曾在这块土地上受过无量生死。

 

“我观有情,不易可得,长夜流转,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,若余尊重若等尊重。” 

我观有情,难得一人不曾在长夜流转中,做过你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轨范、亲教师,或其余的上师或等同上师。

 

申三、以理成立还将作母

 

此复非仅昔曾为母,于未来世亦当为母,无有边际。

 

而且,不只是过去世曾做过母亲,未来世还将无数次做自己的母亲。

 

如是思惟,于为自母,应求坚固决定了解。此解若生,次念恩等亦易发生,此若未生,则念恩等无所依故。

 

这样思惟,对有情是自己的母亲,应当寻求坚固决定的了解,理由是:若对“有情是母亲”生起了定解,其后念恩等也就容易生起;相反,若定解未生,念恩等便没有依处。(知母之后,才有“诸母有情”这一所缘境,成为念恩、报恩等的所缘。所以,“知母”是后后修法的所依。)

 

申四、摄义

 

实修道次第时,必须逐步进修,每次只修一个方面。修平等舍,可以遮止贪嗔的现行,让心平等;但是,为了引起强烈的利他心,接下来还要修知母,作为念恩、报恩等的所依。一般,我们只会对亲人的苦不能忍受,因此要设法将一切众生安立为至亲,和我们关系最亲、最直接的亲人就是母亲。因此,若能对“有情都是母亲”生起定解,就可以缘有情修习念恩、报恩、慈心、悲心。所以,通过经典和真实理论认定有情是母亲,极其重要。

换言之,如果不能深刻认定所有众生都是母亲,则念恩也只是忆念今世一位母亲的恩情,报恩也只是报一位母亲的恩德,并不能缘一切有情而修,那么,以一切有情为所缘境的大慈、大悲与增上意乐便无从生起。

若能深信一切有情是母亲,则念恩、报恩就能缘一切有情而修,所缘境会变得无限广大,由此才能生起给予一切有情乐的大慈、拔除一切有情苦的大悲,荷担救度一切母亲的增上意乐。

其实,“知母”是很大的觉悟。原先我们认为除了圈内的几位亲友之外,其他不是敌人就是毫无关系之人。所以,对待他们的心态、行为,往往与菩萨背道而驰。

然而,当内心真正肯定一切有情都是母亲时,就能认识到,有情并非与自己没有关系,不可置之度外,不可随意对待,因为都是大恩母亲。

由知母顺带就可以修起念恩、报恩,那样对待任何有情,不论尊卑、大小,都会心生大慈大悲,才会有对一切有情报恩的心态和行为,也才有菩萨饶益有情的实际表现。《梵网经》说:“孝名为戒。”了知众生都是母亲,才有普行天下的大孝。菩萨戒是以知母为所依,爱一切众生也是以知母为所依。

那么,如何成立一切有情都是母亲呢?

关键在于证成转生是无始的,因为转生无始,就有无量生世,所以就有无量母亲,即每一位有情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。

如何证成转生无始呢?

观察心识是由前一刹那的同类心识转为后一刹那,如此不断相续而来。比如,现在的心识来自中有心识,而中有心识又来自前世的死有心识,若再往前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,则始终找不到初际。

若有初际,则说明转生的次数有量。比如:到今世为止,总共转生了十万世。观察第一世,必定不是圣者,所以必有六道任何一道的身体,比如是猪身。

试问:这个最初的猪身是否有因?若有前因,就不叫初始;若无前因,则应成无因生。假如不需任何因缘,便能凭空出生有眼耳、有受想行识的猪身,则应何时皆可出生,但这一点谁也不会承认。所以,“转生有初始”不能成立。

由于转世无始,合计每一世的母亲便有无量无边。从今生的母亲往前算,算到一百亿世,母亲的数量就已超过地球总人口的一半多;若再往前算下去,则所有的母亲尽虚空界也无法容纳。

由此可见,哪一位有情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呢?不仅做过,而且做过无数次。

这也是遍知有情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实语证明的事实。佛在《梵网经》中说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。故六道众生,皆是我父母。”《心地观经》中也说:无始以来,一切众生轮转五道,经历百千劫,在多生之中,互为父母。以互为父母之故,一切男子即慈父,一切女人即悲母,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,与现在父母的恩德平等无别。

真正要生起知母的证量并不容易。首先应从身边修起,比如,对家人、同事、道友等一一观修。所以,最初应缘周遭有情,不应首先就缘着遥远的六道众生泛泛而修。初步修好后,再不断扩展到一个城市、一个国家、整个地球,再扩展到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无量世界中的无量有情。

有人认为知母很容易!若只是重复一句“一切有情是母亲”,这并不代表真的认定了一切有情是母亲。

以前阿底峡尊者听到众生的声音,就想这是妈妈的声音,当狗在哀叫时,就想到是母亲在哀叫。而我们往往都麻木不仁,何曾想过这是亲生母亲呢?甚至用棍棒驱赶打骂,这是修好了知母吗?

所以,应具体落实,逐步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。譬如:你是一名售货员,就要试着把每位顾客都看成是母亲。母亲来购物,自己态度能冷淡、爱理不理?

再比如,你是一名护士,反问自己:在我眼里,每天来住院的病人,我认为是母亲吗?看见病人卧床呻吟,我是见母亲受苦而于心不忍吗?我是恭敬承事护理母亲吗?

或者你是一位老总,在你眼里,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亲还是下贱的佣人呢?如果都是母亲,为什么没有体贴、关怀之心呢?

再看,家里的老鼠、门外的大黄狗,眼前最讨厌、最瞧不起的人,你认为是母亲吗?

所以,要先从自己身边做起,一边思惟,一边改变观念。假如对周遭的人都不认为是母亲,又说一切有情是我母,这不是相违吗?如果认为这是坏人,不要管他,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。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弃,还说要担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担,岂不是自相矛盾?

既已了知须在心上串习,就应当从自己的家人、同事、身边的道友开始,切切实实地修心。推而广之,须知一个团体的人都是母亲,其次,一个城市、一个国家的人都是母亲,地球上六十多亿人都是母亲。不仅是地球上的有情,事实上,浩瀚无际虚空界中还有无量世界,每个世界都有无量有情,缘此思惟:无数世界中的有情都做过我的母亲。这样,从心里真正认定有情都是慈母,遣除有情不是母亲的邪执。

当真正生起“知母”定解时,即使只是布施旁生一口饭,但想的是普天下所有母亲,由于意乐是缘无量法界众生,就有等同法界众生数量的功德。所以,修持大乘道时,有情是和诸佛同等重要的所缘,这非常关键!

假如见到每一位众生,都能从心底深处认为“他是大恩母亲”,则自然容易发起“我要为他而成佛”的心。如此一来,不论任何有情,下至一头猪、一只狗,都会执为是自己“最珍爱的母亲”,如此不仅不会舍弃他,而且会以他为所缘境来成就佛道。

 

未二、修习念恩分六:一、首先缘现世母亲而修 二、今生也救护之理 三、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养育 四、以受尽艰辛所得资具养护,胜过爱惜自己 五、总摄要义的修法 六、观修有体会后转缘其他有情修习

 

二、修念恩者。

 

申一、首先缘现世母亲而修 

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,若先缘于现世母修,速疾易生。

 

修好了一切有情都是母亲之后,如果首先缘今生的母亲而修习,就容易迅速产生念恩之心。

如果起初,就缘前世母亲观修,则因时间久远,我们无法回忆起前世母亲的形象与将护,如此则不易生起念恩的感受。然而,今世母亲与自己关系最近,母亲从小到大如何慈爱自己的情景,一幕幕浮现心前时,便会生起强烈的感受。以此为基础,再转缘其他老母有情而修,则较易生起念恩之心。

 

如博朵瓦所许而修,先想前面母相明显,次多思惟,非惟现在,即从无始生死以来,此为我母过诸数量。

 

按照博朵瓦认可的方法来修持,即首先在心前明显地观想今生母亲的相貌,然后多次思惟:不只是今生,而是从无始生死以来,就曾经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。

 

申二、今生也救护之理

 

如是此母为母之时,一切损害悉皆救护,一切利乐悉皆成办。

 

而且,这位母亲多世做母亲时,我们的一切损害,她都千方百计去救护,我们的一切利乐,她都尽力去成办。

 

特于今世,先于胎藏恒久保持。

 

特别是在今生,母亲自从怀了我们,十个月中,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我们。她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,让我们不受损害,饮食、起居、身体的活动等都异常小心。

《心地观经》说:“世间悲母孕其子,十月怀胎长受苦,于五欲乐情不著,随时饮食亦同然,昼夜常怀悲愍心,行住坐卧受诸苦。(从我们受胎直到十月胎满降生期间,母亲行住坐卧所受的苦恼,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。即使得到五欲之乐、饮食、衣服,母亲也不生爱念,而时时刻刻忧念我们。为了不让我们在子宫里受苦,她在吃喝、穿衣、走路时处处注意。)

 

次产生已黄毛疏竖,附以暖体十指捧玩。

 

我们刚诞生时,像黄毛小猴一样难看,但在母亲眼里,却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孩子,把我们抱在温暖的怀里,捧在手心,百看不厌。

《心地观经》说:“若产难时,如百千刃竞来屠割,或致无常。若无苦恼,诸亲眷属,喜乐无尽。犹如贫女得如意珠,其子发声,如闻音乐。(生产之时,母亲遭受巨大的产难,犹如百千利刃屠割身体,心识迷惑,不辨东西南北,此时母亲全身疼痛难忍。一旦孩子产下,母子平安,母亲就像贫女获得如意宝一般欢喜无比。孩子发出声音时,母亲就像听到妙音一样喜悦。)

 

哺以奶酪授以口食,口拭涕秽手擦屎尿,种种方便,心无厌烦而善资养。

 

当我们还是婴儿时,母亲以乳汁养育我们,一调羹、一调羹地喂我们吃饭,亲手为我们擦鼻涕、屎尿,以种种方便毫不厌烦地精心养育我们。

《心地观经》说:“以母胸臆而为寝处,左右膝上常为游履,长养之恩,弥于普天,怜愍之德,广大无比。(我们幼时常常在母亲怀里安然休息,在母亲的左右膝盖上爬来爬去。母亲的双乳就像甘泉一样,及时地养育我们,从没有枯竭之时。母亲长养之恩,充满天空;母亲怜愍之德,广大无比。)

 

申三、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养育

 

又饥渴时与以饮食,寒时给衣,乏时给财,皆是自己未肯用者。

 

当我们饥渴时,母亲会赶紧准备饮食,即便在餐桌上,她还是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,总把好菜夹到我们碗里,自己不肯吃。看到我们饭量减少,她就忧心不已。

到了冬天,就为我们做保暖的棉衣。我们缺钱时,就给我们钱。尤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为了供我们上学,她省吃俭用,甚至为我们将来成家,还要存一大笔钱,这些都是母亲自己不舍得受用的。

 

申四、以受尽艰辛所得资具养护,胜过爱惜自己

 

又此资具皆非易得,是负罪苦及诸恶名,受尽艰辛,求来授予。

 

而且,我们成长所需的衣服、饮食等资具,都不是轻易得来的。从小到大,要穿多少衣服、吃多少饭菜、交多少学费、买多少书本,而这些都是母亲受尽千辛万苦得到后,才给予我们的。

从我们能站立开始,母亲一步步扶着我们走路。从我们会叫“妈妈”时,母亲就开始教我们说话。她看着我们长大,忧心我们的教育,经常亲自教导我们写字、算数、读书。每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,母亲总是那个可以依靠、尽心尽力帮助我们的人。

 

又若其子有病等苦,较其子死宁肯自死,较其子病宁肯自病,较其子苦宁肯自苦,出于自心实愿易代,用尽加行除苦方便。

 

如果孩子有生病等的痛苦,母亲真心愿代孩子受苦。孩子身体稍有不适,母亲就焦急万分,恨不得把孩子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。若孩子有个三长两短,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。

总之,母亲对孩子的一切痛苦,都真心愿意代受,只要有可能,就会想尽办法遣除孩子的痛苦。

 

申五、总摄要义的修法

 

总尽自己所知所能,但有利乐无不兴办,凡有损苦无不遣除,于此道理,应专思惟。

 

总之,母亲用尽自己的知识、能力,只要有利乐,无不为我们成办;凡是有损害、痛苦,无不为我们遣除。对这个道理,应当专一思惟。

我们若能看到前世,便知今世的母亲还在前世无数次做过母亲。甚至在我们做小鸡时,她也曾是用双翼保护过我们的母亲;在我们做小鸟时,为了抚养我们,不管路有多远、有多危险,哪怕劳累至死都会为我们觅食。

如是思惟母亲在前世对我们的慈爱,会使观修变得更加宽广。

 

申六、观修有体会后转缘其他有情修习

 

如是修已,若念恩心非惟虚言真实生者,次于父等诸余亲友,亦当知母如上修习。次于中人知母而修,若能于此生如亲心,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。若于怨敌起同母心,次于十方一切有情,知母为先,渐广修习。

如是修持之后,若念恩心并非虚言,而是真实生起了,则继而对父亲等其他亲友,也应如上所说一般修习知母。其次,再对一般人观修知母,若也能生起如对母亲般的念恩心后,就可转缘怨敌观修。若对怨敌也生起了如待母亲之心,接下来就缘十方有情观修,首先知母,然后渐次推广修习。

此处须知:对母亲的念恩不可与贪执混淆。即便修到眼泪不断流淌,仍须不断观修。关于知母,若精通理论后再观修,则修力更强。

 

未三、修习报恩分四:一、若舍诸母则无有惭愧 二、下等人不报恩尚不合理何况佛子 三、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 四、呵斥不报恩赞叹报恩

 

三、修报恩者。

 

修悦意相的第三步,是修报恩。

 

申一、若舍诸母则无有惭愧

 

如是惟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,而实是我有恩之母。

 

除了因为转世,而彼此不能认识之外,实际众生是前世对我有大恩的慈母。

“转生死”是不能相识的原因。凡夫都有健忘症,从小一起读书的同学,事隔几十年,对方的名字、相貌都会在记忆中消失。何况彼此经历一次次转世,改头换面之后,就更认不出是自己前世的母亲。

虽没有宿命通,见不到前世,但佛语证实众生是母亲,不能因为自己忘记,就否认他们曾做过母亲的事实。

 

彼等受苦无所依怙,舍而不虑自脱生死,薄无惭愧何甚于此?

 

这些前世的母亲正沉溺在苦海中无依无靠,若舍弃无量母亲不管,只求自己解脱,则没有比这更无惭无愧的了!

我们不能因为母亲改变了形相就不报恩。比如,今世的母亲年老时,面貌已非,但谁会不认母亲而舍弃呢?

有人说:今生的母亲不论形相如何改变,我都能认识,但前世的母亲根本记不起来,为什么要报恩呢?

答:譬如,向人借钱,事有明证,能否因为不记得就不还钱呢?同样,对于曾对自己施过大恩的母亲,能否因为遗忘就不报恩呢?显然不能!

 

如《弟子书》云:“诸亲趣入生死海,现如沉没大水中,易生不识而弃舍,自脱无愧何过此?”

 

就像《弟子书》所说:此时此刻,诸亲正趣入生死苦海中,如同淹没在大水当中,如果以转世彼此不相识,就舍弃诸亲只求自己解脱,哪有比这更无惭愧的事?

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在《劝发菩提心文》中说:“我与众生,从旷劫来,世世生生互为父母,彼此有恩,今虽隔世昏迷,互不相识,以理推之,岂无报效?今之披毛戴角,安知非昔为其子乎?今之蠕动蜎飞,安知不曾为我父乎?每见幼离父母,长而容貌都忘,何况宿世亲缘,今则张王难记。(每每见到幼时离别父母之人,长大之后连父母的容貌都不记得,何况是过去生的亲缘,现在连他姓张、姓王也遗忘不知。)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,宛转于饿鬼之中,苦痛谁知?饥虚安诉?我虽不见不闻,彼必求拯求济,非经不能陈此事,非佛不能道此言。彼邪见人,何足以知此?是故菩萨观于蝼蚁,皆是过去父母、未来诸佛,常思利益,念报其恩。”

 

 



[1] 恶涩:高低不平、坑坑洼洼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