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芸芸为众生

佛法难闻今已闻,人身难得今已得,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,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宗周嘉措仁波切慈悲开示--区分爱与慈悲  

2010-06-07 06:36:02|  分类: 宗周嘉措仁波切开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(2010-05-23 10:37:40)
宗周嘉措仁波切慈悲开示--区分爱与慈悲 - 芸芸 - 芸芸为众生
 

 

    慈悲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人心中没有暴力、伤害或掠夺的想法。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状态,期望众生能摆脱痛苦。慈悲心是一种承诺、责任,是对众生的尊重。
    要定义慈悲心,藏语中有一个字“泽哇”(Tse-Wa),指的也是一种心理状态,意思是祝福一个人幸福美满。要发展慈悲心,可以从自己开始,祈求自己能免于痛苦,然后不断地练习、强化这种感觉,再慢慢发展到其他人身上。
    现在一般人谈到慈悲心,最怕的就是很容易与依恋混为一谈。所以在谈慈悲之前,我们必须搞清楚有两种爱或慈悲。一种慈悲是带着依恋的意味——想要控制某个人,或是你爱那个人,那个人就一定要回报你。这种是最常见的爱或慈悲,其实是充满偏见与狭隘的。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关系是不稳固的。在这种有偏见的关系中,你会将对方定义为你的朋友之类的角色,这样就很可能导向情绪上的依赖或闭塞亲密感觉。如果情况有些改变,你们之间有了争执,或是你的朋友做了一件让你不高兴的事,于是突然间你的心中有了改变,原来的概念“我的朋友”消失了,然后你发现你对朋友的依赖感觉不见了,你的心中不再有爱与关怀,却充满恨意。这种以依恋为基础的爱,其实是跟恨相连的。
    另一种慈悲心则是与依恋无关的。这是一种真正的慈悲心,而且不是由于某个人跟我很亲密才产生的。真正的慈悲是很理性的,能够认知到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幸福快乐,都希望避免痛苦,就跟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一样的。他们也跟我一样有权利追求与满足这样的愿望。从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做出发,你会感到与众生的心相连。由这样的角度来看,无论你见到朋友或敌人,都会产生慈悲。你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着想,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。慢慢的,你的心中会有更多的爱与慈悲。那就是真正的慈悲心。
    这样我们就很清楚两种慈悲是不同的,而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践慈悲心是非常重要的。譬如婚姻中包含了情感上的依赖与执着,但是如果两人都有真正的慈悲心,能够互相尊重,这样的婚姻就能维持长久。如果婚姻中没有真正的慈悲,只有依赖与执着,这样的关系不但不稳定,而且很快就会结束了。
    有些人觉得爱与慈悲都是我们心中的感情,无论是“带着依恋”或是“真正”的爱与慈悲,我们的感受都是相同的,为什么还要区分两种慈悲心呢?
    第一,这两种慈悲心的本质是不同的。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。真正的慈悲心更强烈、更广大、更深奥。而且真正的爱与慈悲是更稳定、也更可靠的。就像你看到一条鱼被鱼钩钩住时,立刻会感受到它的痛苦,而不忍再让它痛苦下去。这种感觉跟你与它之间是否有亲密联系,一点都无关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所感受到的只是那个生物也有感觉,也知道痛,也有权利不去遭受这样的痛苦。这样的慈悲心,与欲望或依恋都无关,更深刻、更坚强、也更持久。
    事实上,所谓的慈悲心就是一个人看到别人或别的生物受苦,心中会有不忍的感觉。要产生那样的感觉,一个人首先要能强烈地感知别人的痛苦。我想一个人越能体认别人的苦楚,他的慈悲心就越强。
    体认别人的痛苦能加强我们的慈悲心,基本上慈悲的第一步就是认知别人的痛苦,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。有些人会想:我们自己都不想受苦了,为什么还要承受别人的痛苦?也就是说,大部分的人都花了很长的时间解决自己的痛苦与灾难,甚至要吃药来解决问题,为什么我们还得承担别人的问题?
    自己所受的苦,与你以慈悲心感受他人的苦是完全不同的——这是本质上的不同。当你想到自己的痛苦时,你是全心投入,无法自已。你会感觉到心中的重担,好象被什么压住一样——那是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。你整个人痴掉了,就象是全身麻痹一样,没有感觉了。
    而以慈悲心来说,你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时,起初也会感觉到某种程度的痛苦,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。但是这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,你的心还是灵活的,因为你是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标,去承担别人的痛苦。这是种联系与承诺,自动向别人敞开你的心,你的心是鲜活的,而不是僵硬的。这种情况跟运动员的训练有点像。一个运动员在接受集训时,可能要吃很多苦——练身体、流汗、拉筋等等。我想一定很痛苦,有时也会精疲力竭。但是这个运动员并不认为这是痛苦的经验,反而认为是种认可与鼓励,有时还会挺享受的。但是同样的一个运动员,如果要他做一些额外的体力活动,而不是他的训练项目之一,这时他会想:“我为什么这么倒霉,要做这些事?”所以心理状况会让两者完全不同。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